“医生,我的孩子还是不会叫爸爸!”
“孩子做完手术多久了?”
“术后2周!”
“医生,孩子爸爸总说不清,我是不是就不教了?”
“医生,孩子不会说爸爸,是不是说明孩子恢复得不好?”
“医生,孩子会说哥哥,可以爸爸还是说不好!”
早期干预前期课程,“爸爸问题”,是开课前,问卷中提及最多的问题!
能说清“爸爸”的孩子都一样,父母们很开心;
说不清“爸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父母们有点迷惑,有点无措!
他会叫爸爸,意味着“好”!
他不会叫爸爸,就一定意味着“不好”吗?
术后,随着伤口的愈合以及伤口护理娴熟度的提升,父母们会逐步将注意力转移至关注孩子的发音上!
当父母们发现,孩子不但没有立刻变得会说话和说话清楚,而且发音还不及以前了,甚至都不愿意讲话了。
此时,父母们千万不要失望和胡思乱想.....
实际情况是,在术后,因手术伤口的愈合问题,发音频率和多样性在术后会立即明显下降,孩子们大概会花6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术前的发音水平。(注意:是发音的水平,孩子发出的任何声音都算!)
因此,此阶段(术后一个半月),父母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和孩子形成更好的互动上!不但,可以改善你对孩子手术效果担心的焦虑,而且会让你(尤其是母亲)拥有更多与孩子相处的乐趣。
在【腭裂•说话】腭裂带来哪些不同?中,我们提到腭裂的存在影响了大多数的汉语发音(除鼻音m,n和低压力声母h,l外),尽管'爸爸'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腭裂所影响的那些发音,但是发音并不是腭裂孩子的全部。
正确发音,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清晰的口语,清晰的口语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则是为了实现有效沟通!
但是,语言除去发音的形式之外,还有内容(比如:词语和句子)及使用(对话规则等);语言在表达之前,还应先理解。口语,也仅仅是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已!
小婴儿出生后便通过眼神、手势和声音来表达沟通意图,小婴儿的主要陪伴者(一般为妈妈),在与孩子的互动和回馈中,构建了小婴儿的沟通环境;在小婴儿能够发出10词左右时,小婴儿其实已经理解环境中的至少50个单词......
尽管婴幼儿期,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语音能力都在发展并相互促进,但是“语音能力”因其特征明显(说得不清楚,谁都能听出来!),无形中占据了父母们心中重要的位置!
对于腭裂孩子的家长,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当孩子出生,他们第一次接受咨询,第一次见外科医生,甚至是在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时,一直都在被告知“孩子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发音问题”。
发音问题就这样,深深地植入了腭裂父母们的意识!
所以,当孩子咬字不清时,尤其是术后还持续存在咬字不清时,家长的焦虑情绪浮现,注意力更是愈加集中于“发音”。
生命的头3年,对于任何一个婴幼儿,无论在语言还是在肢体运动能力、认知、情感、行为、性格的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发音”之外,还有“语言”,在“语言”之外,还有孩子“整个人”!在“爸爸”之外,其实,可教的东西还很多!
腭裂手术的目标是什么?
腭裂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对于说话这件事情,评价结果的标准常常依不同的人(尤其是家长和专业人员)的理解而不同,而医疗公认的结果的判定常常是复杂的!
腭裂术后,家长可以看见的是“关闭的裂隙”,看不见的是“腭咽功能的恢复”;
腭裂治疗,家长分得出“发音清晰与否”,却分不出“哪些音是错误习惯,哪些音是腭咽功能恢复不佳的表现”。
真正的目标是否达到,需要专业人员的全面评估!
说话这件事情,没有父母可以充耳不闻,听到孩子说错了,不去改正,也有悖常理,但是,是否可以暂时把“纠正”而不得的焦急先变为轻松“示范”的表率?
作为父母,你的示范是否清晰,准确?
作为父母,你的示范确实传达到孩子的耳朵里了吗?
作为父母,你确实为孩子的语音语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至于,那些发错的音,代表什么,如何纠正,已经属于专业范畴,至少需要在语言病理医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在语言治疗师的指导下,再去考虑“纠正”!
“定位”是我们早期干预课程中始终强调的一个概念!
在孩子语音、语言发展中,父母如何理解并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实现有效干预的前提!
在治疗师的带领下,转换视角,多元多维看待“一个问题”,是实现清晰定位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