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表于美国整形外科医学会杂志《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Wu D, Song T, Li H, Ma H, Yin N. An innovative cross-lip flap with a musculomucosal pedicle based on the vascular network of the lower lip.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31(2):265–269, FEB 2013 交叉唇瓣被广泛应用于由于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外伤、肿瘤切除等造成的上唇组织缺损,是修复上唇缺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直以来,对交叉唇瓣做了各种改进,但蒂中均包含下唇中的轴形血管——下唇动脉。近年来,学者们对下唇的血供做了细致的研究。面动脉发出三支主要的颏唇部动脉:下唇动脉、颏唇动脉水平支和垂直支。这三支血管分别发出垂直向的小动脉走行于口轮匝肌的深层和浅层,构成了位于粘膜下层和皮下层的立体血管网。 传统交叉唇瓣以一侧下唇动脉为供血动脉,在转移的灵活性上有一定局限。我们彻底改变了交叉唇瓣的血供模式,切断了双侧下唇动脉,设计了以肌粘膜为蒂的断层肌皮瓣。这种新型交叉唇瓣的主要供血动脉...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2
作者:尹宁北
浏览次数:231
(2017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子刊《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Yin N, Wu D, Wang Y, Song T, Li H, Jiang C, Ma H, Zhao Z. Complete Philtrum Reconstruction on the Partial-Thickness Cross-Lip Flap by Nasolabial Muscle Tension Line Group Reconstruction in the Same Stage of Flap Transfer. JAMA Facial Plast Surg. 2017 Jun 29. 之前我们报道了一种新型的以肌粘膜为蒂的断层交叉唇瓣。这种交叉唇瓣以颏唇动脉的水平支或垂直支所发出的粘膜下和皮下组织细小血管网供血。自2012年到2015年,已对69例上唇缺损病人进行了修复,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新型交叉唇瓣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较传统的以下唇动脉为蒂的交叉唇瓣更有保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因此,我们选择了6例上唇缺损病例,尝试应用这种断层肌皮瓣在修复缺损的同时,应用唇鼻肌肉第二副张力线...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2
作者:尹宁北
浏览次数:203
2015年5月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第50卷第5期 第278页-第285页尹宁北|吴佳君|陈波|王永前|宋涛|麻恒源 摘要目的:研究唇鼻部肌肉解剖、生物力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唇裂的完美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对8例自然流产胎儿的唇鼻标本进行微型CT扫描,图片使用Mimics软件处理,获得了口轮匝肌和鼻肌的三维模型。结合局部解剖、组织切片制作了唇鼻肌肉三维组态模型,并与组织切片进行对比检验。进行唇鼻部相关肌肉生物力学与体表形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并在263例隐性唇裂手术中应用验证。结果:唇鼻部肌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唇鼻肌肉复合体。各组张力线彼此交叉作用,构成唇鼻肌肉张力体系。据此设计了新的唇裂修复术式——唇鼻肌肉三维定向重建术,并在隐性唇裂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唇鼻肌肉在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构成了唇鼻肌肉复合体及其肌肉张力体系。唇裂修复应在恢复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取得更加完善的效果。 正 文 关于唇鼻部肌肉结构的研究以往文献多是对肌肉的大体或显微解剖结构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唇裂修复方法也局限于唇部肌肉的对位缝合。由于肌纤维在三维方向上的立体观察手段局限,缺乏关于肌纤维走向细节及其生物力学的研究。本研究在八年来对口轮匝肌、相关鼻唇部肌肉的三维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的观察研究,发现唇鼻肌肉间存在张力线分布,而这些张力线与体表形态间存在...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2
作者:尹宁北
浏览次数:193
本文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7,52(4):212-217 DOI: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7.04.004 自从“功能性唇裂修复”的概念提出以来,出现过多种关于口轮匝肌修复方法的报道,然而技术和疗效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逐渐式微。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所追求的“口轮匝肌解剖性复位”这一技术目标方向本身值得商榷。笔者近年的研究表明,试图通过外科手段修复唇鼻肌肉至“解剖结构正常”,这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近年来笔者团队尝试改变肌肉重建的模式,将手术目标从肌肉的解剖性复位调整为追求肌肉纤维力线的生物力学仿真,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并发展出一套唇鼻肌肉三维重建手术的技术体系。为帮助读者理解该理论技术与传统功能性修复技术的本质区别,本文依逻辑链条介绍这一理论和技术的原理,并与“传统功能性修复”的原理进行对比。 一、功能性唇裂修复概念的发展历史1、唇鼻肌肉解剖近100年来,Lightoller对于正常口轮匝肌解剖结构方面的研究结果仍被广泛引用。他认为人类口轮匝肌起源于口角的蜗轴,并呈扇形展开,可分为上下唇两组纤维,各自又分别由左侧和右侧的口周部口轮匝肌和口缘部口轮匝肌组成,这样就形成8个独立的部分。而Nicolau研究认为,正常上唇口轮匝肌分为深、浅两层。深层肌肉外形狭窄,是颊肌的延续。浅层肌由上、下两组肌纤...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2
作者:尹宁北
浏览次数:121
感冒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一旦感冒,就有可能发生支气管炎,进而发展为肺炎,整个呼吸道都有可能受到波及。 宝宝表现为流涕、打喷嚏、咳嗽及发烧等,哭闹是宝宝告知外界的唯一方式。几乎没有一个宝宝没有感冒过,换句话说,感冒是宝宝的家常便饭,大家都是在感冒的伴随中逐渐长大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医生并不会把感冒视为多严重的事情。但要涉及到唇腭裂手术时,感冒的危害可大了。 手术前如果感冒了会有哪些风险? 先说手术前吧,一旦孩子有感冒的迹象,最紧张和担忧的首先是麻醉师,因为婴幼儿的气管比成人细窄得多。 假设婴幼儿气管的直径是4mm,成人是8mm,那么感冒发炎水肿会使气管内壁黏膜肿胀1mm的话,婴幼儿的气管面积就会从12.56mm²缩小变成3.14mm²;成人的气管虽然也会从54.24 mm²缩小到28.26 mm², 但成人气管面积只减少了一半左右,但婴幼儿气管的横断面面积却减少了四分之三,因而婴幼儿的呼吸一下明显困难。 麻醉师的气管内插管和手术后氧气的供给,都比健康状态时困难,这也就是医生们常说的手术风险之一。 还有,在感冒的情况下,宝宝身体对麻醉药物的过敏反应也会明显增加,最严重者可以发生恶性高热,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 感冒对唇腭裂修复手术伤口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8
-
10
-
18
作者:石冰
浏览次数:170